|
|
已閱:7935 2019-03-02 8:32:18 |
一路打拼逐夢不止 人生躍出新境界
——記宜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東良 作者:本報記者莊道秋 來源:中華工商時報
三十多年前的鄉下窮小子如今早已在上海打下了一片天地,帶領農民兄弟先后12次獲得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——魯班獎,16次獲國家優質工程獎,50多次獲上海市“白玉蘭”獎、江蘇省“揚子杯”獎…… 從當初賺錢為自家能過上好日子,到如今投資數千萬元倡導設立多項基金為社會謀福祉,宜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東良一路走來,夢想變換,人生境界躍出。 最初夢想是天天都吃紅燒肉 蔣東良出生在宜興市楊巷鎮一個普通的農家,父親是農機廠的鐵匠,母親是地道的農民,家中兄弟三人,他是老二。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,宜興大多數農家還比較貧窮,蔣東良家的日子過得也緊巴巴。窮則思變,從小他就比同齡人活絡、顧家。 早期的生活歷練,讓他比一般人肯吃苦,懂得怎樣去抓住機遇改變命運。十六七歲正是長身體、青春躁動的年齡,蔣東良當時最大的夢想是,能到外面看看精彩的世界,天天都能吃上紅燒肉。 初中畢業,他懷揣幾百元錢進城謀生,在工地上跟人家學做泥水匠。砌墻頭、拎灰桶、扛水泥包……艱難的日子里啃過饅頭,睡過地鋪,“天天能吃上紅燒肉”是最初的夢想和原動力。 繁華的都市充滿誘惑和機遇,渾身沾滿水泥灰的蔣東良那時咬緊牙關,想混出個人樣來,有一天能體體面面回家,讓父老鄉親稱贊有出息。可是,在工地上,一個初級泥工連施工圖紙都看不懂,又會有多大出息呢?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出來看世界、吃紅燒肉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,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。他開始強烈地想讀書,白天十多個小時工地砌磚墻,晚上堅持看兩小時書,硬是靠刻苦補習,考上了無錫建筑職工中等專業學校民建專業,之后又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,拿到民建專業大專文憑。 有了專業知識和一定技能,1987年,蔣東良承接了自己的第一個工程——常州鐵合金廠的土建安裝,在90天的工期內,他利用所學知識,克服技術難題,不到80天就順利完工。 在城市茫茫人海中,晃動著一張張疲憊而又充滿憧憬的面孔,蔣東良像中國許多初創時期的農民一樣,靠刻苦踏實終于過上了好日子。但如果他的夢想僅僅是把自家小日子過好,那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。 人生最初夢想得以實現。如今,蔣東良逢年過節回到黃家村,村子里的人抽著他發過來的香煙,雖然親熱地叫著他的乳名,但目光中充滿了羨慕:蔣家二兒子有出息了,自己接工程賺大錢啦!
“野百合”的春天夢 在許多人眼里,楊巷鎮黃家村人著實不簡單,他們腦子活,肯吃苦,鉆勁足。 在改革開放之初,村里的農民就進城攬活,做泥水匠,搞設備安裝。村里把這些農民組織起來抱團闖市場,由十幾位農民組成的鄉鎮起重安裝隊組建了自己的公司。 這支農民隊伍進城創業,猶如小舢板駛入汪洋大海,艱難前行。1996年,蔣東良接手宜安公司時,企業虧損嚴重。他把這支農民隊伍比作鄉間“野百合”,正如后來流行歌曲唱的那樣“野百合也有春天”。 他做著“野百合”的春天夢,這個夢既是企業轉型之夢,也是他人生轉型之夢。知識帶來財富,蔣東良對此深有體會。他認為一個公司最大的競爭優勢,就是擁有比對手更強的學習能力。 一個成功的公司是能夠有效學習的公司,只有學習才能不斷改革創新,公司才有發展前途。于是,在他精心布局下,宜安公司把人才結構劃分為管理層、技術核心層、高級技工層和普通操作層四個層面,在管理層和項目經理中開展了“電腦中級崗位證”“英語初級證”和“學歷證”等培訓考核活動。 此外,公司每年還投入人才專項資金鼓勵員工進行學習,對參加各種業余學習的員工予以精神和經濟上的獎勵,員工只要拿到培訓合格證書,不僅可以在公司報銷學費,還可以獲得學習補貼。 宜安公司還創新業績考核體系,根據企業不同時期存在的問題,開展“先天不足后天補”、新“三證”和考評體系創新,并開展各類先進的評價考核,設立了“和諧發展成就獎”“質量管理貢獻獎”“現場管理貢獻獎”“愛心事業貢獻獎”“誠信發展貢獻獎”“持續發展貢獻獎”“創新貢獻獎”“賢內助”“光榮父母”等獎項來激勵職工的積極性。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,懷山之水必有其源。企業的成長是如此,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。憑著一股子闖勁,蔣東良執掌的宜安公司,成長為具有國家一級總承包資質的跨區域大企業,擁有十幾家分公司,一、二級建造師200多人,從業人員6000多名的全國安裝業知名企業。12個“魯班獎”鑄就了“宜安”品牌。 轉型發展是蔣東良時刻思考的課題。建筑安裝取得一定成績后,他開始大力發展環保產業。蔣東良認為,環保產業是朝陽產業,又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事業,更是一種公益。
“宜安夢”躍出人生新境界 “野百合”的春天夢造就了蔣東良火紅的事業。 “人的匆匆一生正是在這樣的追尋中,生命多了一分期待,一種充滿奇跡的向往。如果失去這樣的追尋,日子能夠一眼看到頭,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?”事業成功的蔣東良又開啟了他的“宜安夢”,轉向做公益事業。 2018年元旦過后,一場大雪染白了田野,楊巷鎮黃家村的馬聽寶上午從家里出來,剛走到村頭橋邊,就聽見有人招呼他:“老聽,快回家泡茶,來客了。”老聽迎面看見踏雪而來的客人,欣喜不已,要緊在口袋里摸出香煙來發,來人笑著說:“不忙,帶我們去看看你老娘。” 來者正是宜安夢公益基金會發起人蔣東良。他是來慰問老人的,跟老聽進屋,見著馬聽寶的娘朗聲問好:“老親娘,我們來看您老人家了。”老親娘是鄉村小輩對長者最樸素家常的稱呼,這一聲老親娘叫得人心暖。老太太滿臉笑容,站起來連忙道謝。她頭腦清晰,跟人說著起居情況,生活方面大部分會自理,秋收還會幫孫子照應著曬稻子。老太太跟人說話間,一旁的基金會工作人員送上了棉被。這時,老聽拿出幾只玻璃杯,忙著要泡茶。蔣東良叫他別忙了,自己還要去看村上其他老人和貧困戶。 去年臘月初九,霏霏的瑞雪里,蔣東良帶著宜安夢公益基金會的成員,給楊巷鎮黃家村35戶貧困戶、其他村51戶貧困戶,共計86戶人家,每戶發放了600元慰問金,又給200多位80歲以上的老人送了寒被。 人生一路打拼過來,“知甘識苦,知恩圖報”八個字刻在他生命里,這是他事業成功后始終感念家鄉、始終惦記父老鄉親、回報社會的原因。二十多年來,每年除夕他都要去看望鎮上敬老院的五保老人,年初一慰問環衛工人,這份長情溫暖了他人,也豐盈了自身,他從中找到了做慈善的人生價值。 “當年,我們兩腿黃泥,從農村走出來,如今,我們用拳拳愛心,真誠地回報社會。”從鄉村走出來的蔣東良對父老鄉親有著樸素的感情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家鄉的農民兄弟都能和他一樣,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;讓農村人的生活能和城里人一樣,擁有較高的幸福指數。 這些年來,蔣東良致力于公益事業。2007年12月,宜安公司設立了全國首個農民徹底脫貧小額貸款擔保基金,免費為農民創業做擔保。2010年3月,設立了宜安農村青年創業基金,免費為農村青年創業擔保,幫助農村青年實現自己的夢想。2010年7月,設立了云帆教育基金,重點資助家鄉的貧困學子,幫助他們完成學業。2012年7月,設立了上海交大社會管理創新人才培養基金。2013年7月,蔣東良設立了宜安黨內關愛基金,對農村困難老黨員給予經濟上的幫助;設立宜安愛心泉飲水基金,支持農村困難家庭飲用自來水;2015年11月,設立宜安科技創新人才發展基金600萬元…… 2016年宜安公司創立40周年時,蔣東良提出不搞慶典,他出資1280萬元設立了“宜安夢”公益基金會,打造“百年宜安”。 “身邊人、眼前事、馬上做”,蔣東良樂此不疲“宜安夢”,人生躍出新境界。 原文鏈接:http://epaper.cbt.com.cn/epaper/uniflows/html/2019/02/27/08/08_51.htm |
『關閉本窗口』 |
Copyright (c) 2005-2025 www.52tps.cn All Rights Reserved.版權所有 宜安控股江蘇建設有限公司 |